品牌如文字,一筆一墨盡數鐫刻于歲月的書籍中,寫滿了故事,充滿了力量。
1984年至今,中國品牌從萌發到繁盛,那一個個名字從點點星火到遍布全球。海爾、華為、小米……不同時代的品牌書寫著屬于歲月的故事,不同行業的名字塑造著屬于中國企業的精神。
品牌是一種力量或是文化,彰顯的是一個企業的競爭力,更是一個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。當這一年中國品牌日到來之際,我們理應將目光再拓得廣闊一些,“中國品牌日”名有“中國”,卻應看向全球。中共中央、國務院印發的《質量強國建設綱要》指出,要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,便是將品牌作為質量強國的抓手,讓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。
中國品牌何以在全球范圍內展現競爭力?這是當今時代值得深思的話題。而縱觀那些揚帆起航的中國品牌,千人千路,皆有所長??梢撃切┝钊擞∠笊羁痰拿?,就一定不能沒有海爾。
海爾的海外創牌歷程充滿了競爭力
自主創牌的不易之路
海爾塑造品牌的這條路,其名叫做“不易”。
海爾的不易在哪里?這似乎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,因為不易貫穿于海爾創牌的始終。
1999年第七期《中國企業家》雜志曾對海爾在美國建廠一事,發表了題為《提醒張瑞敏》的文章。文章中寫有這樣一段話:“今天,海爾所做的這件事無異于舍己之優就彼之劣,以己之短擊敵之長,誠所謂揚短失長,優勢何在?”
彼時的中國企業尚未有相對成功的出海案例,而經過了“砸冰箱”事件的海爾則通過“質量為王”的理念于一眾國產品牌中脫穎而出。不在國內吃肉,卻要跑到國外喝湯,這便是當時社會層面對于海爾出海的最大質疑。
可海爾終究是時代的海爾。走向海外,是每一個海爾人都堅定的信念,因為他們很清楚,中國廉價的人力成本不會永遠存在,只有走出國門與高手過招練出“硬實力”,方能緊跟時代而不被淘汰。中國加入WTO,是時代吹來的機遇,海爾此時出海,雖說不易,但卻是因為時代而動。
“走出去”,不過是這條不易之路的一小步。新的抉擇擺在了海爾人的面前,是代工出口還是自主創牌?事實上,在走出國門之際,便有國外企業找到海爾,希望海爾以為其代工的方式出海。根據當年數據,代工的利潤可以到3%-5%,對于一個仍算年輕的企業而言,既有訂單又能創匯,可謂是充滿誘惑。
但代工始終是貼他人之牌,代工者們也不過就是一個工廠,無名也無姓,這對于渴望在全球市場刻下自己名字的海爾而言,自是不可接受。在此背景下,海爾放棄了貼牌代工的機會,毅然走向了自主創牌的道路。真正的不易,就此開始……
自主創牌有多難?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、首席執行官周云杰曾擺出兩支交叉的簽字筆,一支橫平,另一支則是自下而上傾斜。他說那支橫平的筆便是貼牌代工的利潤,相對穩定,幾乎沒有浮動;而那支傾斜的筆便是自主創牌,剛開始因為沒有根基,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,但隨著時間的沉淀,自主創牌會不斷向上攀升,最終創造不可限量的價值。
“海爾出海那年,我們做好了艱苦卓絕的心理準備,因為這條路注定要咬牙堅持很久?!笔聦嵳缰茉平芩?,海爾從1991年開始批量出口到2016年,用了整整26年的時間才實現了海外市場的營收平衡。而在此后,海爾的自主創牌之路進入了全面收獲期,2022年海爾智家海外營收達到1254.24億元,逆勢增長10.3%,占比超過50%;世界權威調研機構歐睿國際數據顯示,海爾連續14年居大型家電品牌零售量第一。
更重要的是,這20多年的間里,海爾以100%的自有品牌率在全球市場中競帆,自主創牌的初心,仍在。
世界就是我們的研發部
創牌之路不易,可海爾究竟是展現著怎樣的競爭力,以在這千帆競逐之中搶出身位?
創新,便是重要的競爭力所在。
“世界就是我們的研發部”是海爾創新的核心理念。在此背景下,海爾構建了“10+N”創新體系和HOPE開放式創新平臺。10代表在全球的10大研發中心,N代表根據用戶痛點隨時并聯的N個創新中心和創新合伙人專家社群。依托10+N創新觸點,海爾在全球布局71個研究院,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創新,加速推動技術專利化、專利標準化、標準國際化,實現了全球引領。
此外,海爾HOPE開放創新平臺全球可觸達資源100萬+,將“世界就是我們的研發部”刻入了骨髓之中。
海爾的創新基因自創業之初便已種下,并始終走在行業的前列。1988年,海爾成立第一個企業級技術研究所;1995年,落地行業首個企業級技術中心;1998年,成立行業首個集團中央研究院;2007年,獲批科技部首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;2021年,入選行業唯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,同年,牽頭成立行業唯一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;2022年,獲批建設“工業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”……
截至2022年底,海爾全球累計專利申請9.2萬余項,其中發明專利5.9萬余項,占比超63%,位居中國家電行業第一;海外發明專利1.6萬余項,是在海外布局專利最多的中國家電企業。此外,在標準方面海爾同樣實現引領,據統計,家電領域三分之二的全球標準專家和標準提案,均來自海爾,在中國出海企業中形成了絕對領先。
自主創新始終是海爾的核心競爭力之一
全球本土化和沙拉文化
與創新同行,是海爾一以貫之的事情,也是其全球競爭力的重點展現,但這絕非全部。
海外創牌,面對的是形形色色的市場,交互的是文化、習慣各不相同的用戶。走向全球市場,便像是打開了一盒巧克力,每一顆的味道或許都不相同。
一個品牌想要在全球市場中站穩腳跟,那便不應該尋求所謂的通用解法,南有雨北有雪,每一個出海的品牌都要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,既苛刻又公平。
如何滿足各不相同的市場需求,是海爾行于路中的又一個不易。而這一次,海爾寫下的答案叫做“三位一體”布局。
所謂“三位一體”,即是針對全球不同地區的用戶的需求,實行本土化研發、本土化制造和本土化營銷。換言之,海爾所到之處,都會以本土化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,用戶需求在哪里,海爾創新的方向就到哪里,讓品牌真正融入當地用戶的生活之中。
以泰國市場為例,東南亞地區夏季酷熱,空調使用頻率幾乎貫穿全年,而當地80%的用戶會定期請專業人員進行換熱器深度清洗,每年累計清洗費用超過1000元。針對這種痛點,海爾在泰國市場率先推出自清潔空調,從健康和便捷兩個維度為當地用戶提供了解決方案。
基于差異化需求的本土化研發讓海爾撬動了各地市場,并以此為契機,在全球設立了35個工業園和138個制造中心,實現了對全球用戶需求的快速響應和滿足。此外,海爾亦是在海外搭建了7×24小時的服務體系,為用戶提供了標準化及差異化增值服務,創下海外用戶第一口碑。
“三位一體”的布局體現著海爾對“人”的關注。但需要看到的是,對于一個品牌而言,“人”分為內外兩個維度,對外是用戶,對內則是員工。
實行本土化的海爾,意在滿足用戶端的需求;而面對分布于全球的海爾人,海爾則強調人單合一下的“沙拉式”文化。
海爾集團創始人張瑞敏先生曾表示,“文化的本質是人的價值最大化,把人的價值放在第一位,那么不管哪個國家、哪個工廠,他都愿意接受。沙拉里面有各種不同的蔬菜,不同的國家、不同的企業都算是某一種蔬菜,但是沙拉醬是統一的,就是人單合一。我不會派人去,但是當地人要認可人單合一,因此,現在都是當地人在經營,而且增長非????!?/p>
在這種“沙拉式”文化的催動下,全球的海爾人都化作了創業者,其跳出了傳統西方企業“股東第一”的怪圈,繼而以用戶為核心,滿足著用戶需求,實現著自我價值。筆者曾問過一位美國的海爾創客,他是如何理解海爾的人單合一。
這位美國人用大仲馬寫下的經典文字回答,“All for one, one for all.”
人人為我,我為人人。這是對海爾“人本價值”的很好解讀,人與人交互,人與人彼此創造價值。點亮海爾這座舞臺的終究都是人,他們是市場中的用戶,也是平臺上的創客,但無論是誰,這些人都在推動著海爾的發展,繼而在全球市場中留下與眾不同的故事。這個故事的核心叫做:人的價值第一。
如今的海爾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具備影響力
“砸標簽”的生態品牌
物聯網時代吹起新時代的風潮,全球市場亦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動。變動,便意味著挑戰與機遇共存,于這個時代而言,萬物互聯成為核心思潮,工業時代的孤立式發展無法適應當前的市場需求,共生、共贏站上了舞臺中央。
時代的海爾既遵循著時代的邏輯,又跟從著自己的創業之路,即在物聯網時代再次走向不易。而這一次的不易,其意在顛覆。
關于這一次顛覆,海爾人用“砸”這個字做了精準的描述。如果說當年海爾“砸冰箱”是引領著中國制造產業走上高品質道路,那么物聯網時代再一次掄起大錘的海爾便是在“砸標簽”,去顛覆自己傳統品牌的標簽,而后拉開物聯網生態品牌的大幕。
物聯網生態品牌,是通過與用戶、合作伙伴聯合共創,不斷提供無界且持續迭代的整體價值體驗,最終實現終身用戶及生態各方共贏共生、為社會創造價值循環的新品牌范式。在這個過程中,開放與合作成為核心主題,海爾摒棄了“零和博弈”,聯合生態方共同創造價值,并以此為途徑不斷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,最終形成多方共贏增值。
《失控》的作者凱文·凱利曾言,“企業終殆,城市不朽”。生態品牌的價值便在于此,其打破了企業曾經“有圍墻的花園”,而后成為開放的生態,最終形成創業的熱帶雨林。
化為生態的海爾不再是人們傳統觀念里的那個純粹的家電企業。目前海爾持續聚焦實體經濟,發力智慧住居和產業互聯網兩大賽道:在智慧住居賽道,海爾推動從智能家電到智慧家庭再到智慧生活的迭代升級;在產業互聯網賽道,海爾持續做優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,做深大健康產業、數字城市、汽車產業互聯網和新能源產業互聯網四個垂直領域,以數字化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。
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食物,從內部打破則是新生。海爾的“砸標簽”,便是一次雞蛋從內部打破的顛覆重生之旅,在這又一次不易的旅途中,海爾顛覆著行業對于品牌的認知,卻更是在顛覆著曾經的自己。
最難翻越的高峰,永遠都是曾經的自己,海爾走的這條路,亦是在于跨過往昔。而走在這條路上的海爾人,他們不執念于過去的崢嶸歲月,唯看明日而已。
青島財經日報/首頁新聞記者 尹為鑒
請輸入驗證碼